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没得过抑郁症,不可能真正明白那种痛苦丨谷雨推荐

2016-09-19 尹亚飞 谷雨故事



▲抑郁症患者杨思明


在男星乔任梁疑似抑郁自杀的悲剧发生后,医学名词“抑郁症”突然进入大众视野。实际上,国内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十分有限,数据显示,全国有超过9000万人患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,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的识别率不到20%,80%的患者被误诊或漏诊。抑郁症可能是当下最需要被科普和理解的精神疾病。本文中的两位抑郁症患者,一个被抑郁症折磨了18年,“想死一万次”,一个病情反复无常,每隔段时间父亲都要去派出所或医院接他。


抑郁症患者:有苦说不出


来源/中国人的一天 新京报拍者

图/尹亚飞  文/王佳慧 赵力 杨书源



01 20 凌晨两点,37岁的杨思明站在4米高的屋顶上,猛得嘬了口烟,望着西南方向。那是山西运城的空港经济开发区,能隐约看到霓虹灯照耀下的高楼。那是他向往的“城里的世界”。杨思明患抑郁症18年,他因此退学,数度走出村庄到城里打工,却一次次因犯病而被禁锢回黄土地。“要是有那么一天,我病好了,还是想感受城里的世界。”


02 20 杨思明所在的村子,坐落在中条山山脚下。仰赖着黄土地,举村搞起了蔬菜大棚规模经营。通往村子的路颠簸荡尘,但村子里不少人家年入十几万,开着私家车。图为杨思明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上放草帘子,远处就是中条山。



03 20 中学时代的杨思明,成绩稳居班里前十,他想着有一天能去城里生活,不再像父辈一样在几亩地里靠天吃饭。高二开始,没有来由的,他变得沉默,一天说几句话,一只手都能数得出。成绩一次次下滑。夜深,室友鼾声起,杨思明在上铺憋得难受,他跳下床,跑到厕所里,一个人喘着长气低吼。图为杨思明正在照顾自家的蔬菜大棚。



04 20 捶着他的胸口说“你这小子就不好好学。”回到村里,杨思明的状态仍不见好转。“年纪轻轻就在村里扛个锄头,能干啥,别人小瞧你。”杨思明想挣脱农民的身份,他去运城打工,做水泥工、搬砖工。“到干活儿的时候没劲儿,做不了。晚上怎么都睡不着,快憋疯了。”最终,他因抑郁重回村庄。图为杨思明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上收草帘子。



05 20 最终,他一次次出村、打工,又一次次犯病、回家,折腾了18年。在被折磨的起初5年里,杨思明一直以为,自己是神经衰弱,伴随着失眠、头痛。直到2003年,快被熬疯的他到北京挂了专家号,才第一次知道,自己得的病叫抑郁症。



06 20 2005年,杨思明在村里结婚生子,认了农民的身份。他想把自己当成家里的顶梁柱,可因时不时看病住院,十亩地依然要靠61岁的父母种。抑郁严重的时候,杨思明觉得自己要被掰成了两半。“那种痛苦我说不出来,绝望,就是想死。”图为杨思明在与妻子说话。



07 20 无数次,他想到死,他琢磨过在屋后上吊,也常站上自家的屋顶,想跳下去,但又怕死不了反成残疾,拖累家人。“我真的想死了一万次。”可上有父母,下有儿女,杨思明说自己剩下的只有一个字——熬。杨思明家房顶上的一把摇椅。他说,看城里做生意的躺在摇椅上睡得很香,自己总睡不着,于是买了把,想靠它好好睡觉。刚开始可以,但很快就也不管用了。



08 20 抑郁症患者,敏感、多疑、爱钻牛角尖,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完整的生化过程,最大特点就是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,有自杀倾向。据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姜涛介绍:对于抑郁症,多数人的认识还非常肤浅。目前全国有超过9000万人患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。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%,换言之,即80%的患者被误诊或漏诊,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,只有不到3%的人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。



09 20 杨思明的妻子掩面落泪,这么多年她也没搞清楚丈夫的病,她是结婚后才知道他有病。她只想好好过日子。村里比谁家房子盖得高,她就借了13万元盖起了新房和3米高的大门。她想,盖起新房,丈夫的病也许就好了。结果,房子盖起了,杨思明的病还没好。她又想,生个儿子就好了。现在,儿子出生快2年了,病还没好。



10 20 年来,杨思明每天服用大量氯硝西泮片。这种药有镇静催眠作用,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,但他并不知晓,直到2012年才被运城市中心医院告知不该大剂量服用,可他已戒不掉了。在生活重担下,杨思明每月仍需花600-700药钱,去太原看一次病就花去7000多块。他想做心理咨询,运城一小时500元的价格让他只做了一次就再不延续。而同类的咨询,北京私人专家一小时300-400元,安定医院医保范围内20分钟只需20元。



11 20 杨思明坐在自家的蔬菜大棚上发呆。他最羡慕的是别人能顺畅打牌,这是村里最常见的消遣方式。得病后,他明显感觉到思维迟钝,村里人叫他斗地主、打麻将,他不敢去。有时他强迫自己坐到了牌桌上,可是一手顶好的牌,被他打烂,嘴快的同村人脱口而出:“你脑子被驴踢了吧!”



12 20 杨思明习惯把摩托车油加满,加足马力,在去运城的柏油马路上,漫无目的地疾驰。风吹打着头发,他有一瞬觉得,所有烦恼都被带走了。



13 20 在距山西运城800多公里外的北京,34岁的石浩盘算着再去一趟安定医院。未出春节,他已经在一周内往返了四次,求医生减少些药量。药物的副作用让他双目呆滞、行动迟缓。停薪半年,他急切地想要在节后开始工作,像个正常人一样。图为石浩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影。



14 20 石浩居住的小区,没有人知道他得了抑郁症,他与父亲都极力回避,有时,他们会绕开邻里之间的闲谈。2007年,在湖北襄樊做义务兵的石浩遭遇女友分手,之后不久,他在部队里疯狂打砸发泄。战友们将他送到医院,他被查出患有躁狂抑郁症。父母从北京赶去湖北军队医院照料石浩。两周后,母亲在返回家中不久,心脏病突发离世。时隔一月,父亲再次到医院探望石浩时,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他。直到现在,他都觉得是自己的病刺激到了母亲。



15 20 回家后,父亲托了人,将他介绍去电视台做合同工。一开始他挺安静,突然的一天,因为记着还出门卡却等不到门卫,石浩爆发了,门卫报警,他被送到了医院,也失去了工作。出院后,他又找工作,去年9月,他陪亲属去医院看病,躁郁症复发,就在医院里,他砸了自己的两个手机,和赶来的警察对峙。这已是生活常态,每隔一段时间,他病情反复,父亲都要去派出所或医院接回他。



16 20 为了抑制躁郁症反复发作,他服了大量药物抑制躁狂,药物的副作用让他肌肉僵硬、行动迟缓、目光呆滞,因为服药过量,他的症状又偏向抑郁症。这是石浩一天的用药,这些药,他总随身携带。



17 20 石浩向记者展示“郁友”的一个微信群,这个群有499人。



18 20 在北京一家饭店,“郁友”们正在聚餐,分享自己的故事或心得。



19 20 北京地铁4号线,“郁友”聚餐结束,石浩坐地铁回家。石浩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,他怀念过去,那个从北大附中一路升至中国农大毕业的少年,那时他参加大大小小的数学竞赛,获了不少奖项。他怀念学生时期,智商是144+的时候。



20 20 家里81岁的奶奶盼着孙子赶快结婚。石浩曾花1万多块在婚恋网站找对象。半年时间,见了30多个,大多数姑娘看不上他。3年前,他养了只折耳猫,更多时候,他一个人坐在家里对着猫说话。一度,他一天在床上躺20个小时。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,却常常被外界的猜测打回原形。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